毛澤東時代的經濟回顧
1. 經濟發展目標:
富國強兵
2. 發展策略:
優先發展重工業
3. 發展成果:
(1) 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
(2) 維持高儲蓄.高投資率(33%)
(3) 政府掌握大部分資源
(4) 經濟成長率平均6%
4. 發展的問題:
(1) 人民生活水準低
(2) 生產設因低:如
農業生產力低
資源分配效率低
造成資源浪費
鄧小平江澤民時代的經濟回顧
1. 經濟發展目標:
提高效率高速成長
2. 發展策略:
依循比較利益
(1) 出口擴張
(2) 联產承包制,使
土地、農戶合一,提高
生產誘因
(3) 恢復市場機能,
政府角色重新定位
(4) 貿易自由化
3. 發展成果:
(1) 高速經濟成長,
改革28年來平均經濟成長9.6%
(2) 出口擴張效果明顯
(3) 農業生產提高
(4) 人民生活改善
經濟成長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願景
1. 1982年9月,中共聲稱要在20世紀末將大陸工農總產值翻兩番(即四倍),
結果從1979年至2000年大陸平均增長9.5%,國內總產值是1980年的6倍。
2. 現代「三步走」發展策略───
第一步,解決人民溫飽問題;
第二步,到20世紀末,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;
第三步,21世紀中葉,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,人民生活心較富裕。
3. 小康計畫:
中共於「十六大」提出要在21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,即在2000年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,國民所得達3000美元,要達到比一目標,經濟成長率每年需達7.2%
一、需求面
(一)消費升級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
(二)城市文化進程加快
(三)對外貿易
二、供給面
(一)低成本的土地供給
(二)利用外資
(三)信貸增長
(四)改革文化
經濟成長背後的矛盾
一、經濟增長靠「投資」來支撐(無效、過度、盲目、重複)
二、投資增長又是由貸款增長來支撐的(借來的增長)
宏觀調控:
指由政服採取行政手段或市場調節措施,以防止經濟過熱的一種機制。
經濟過熱:
指生產規模的超速發展,而出現供過於求,以至產業供需失衡形成泡沬。
泡沬經濟:
日本人發明的術語,原指房地產和地的增長超過經濟增長率,因此經濟活動看起來轟轟烈烈,其實卻是一堆泡沫。
軟著陸:
經濟增長在7.5%~8.5%之間,通貨膨脹率在3%,進出口保持在10%~15%的增長,即經濟穩地回落到適度增長區間,就是軟著陸。